古邑玉山,天连瓯越,地处吴楚。先秦时期就有先民在玉山繁衍生息,唐证圣元年(695)建县,自古便有“两江锁钥、八省通衢”之称,历史遗存丰富。20世纪80年代以来,玉山县出士了大量文物,本次展览遴选出县博物馆收藏出土文物中的代表性器物予以展示,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闪动着璀璨的历史之光。
兽面纹青铜铙
商(前16世纪-前11世纪)
兽面纹青铜铙,宽31厘米、甬长17厘米、通高42厘米,重21.55千克。2012年7月,冰溪街道殿口村湖埂小组木里山出土。该铙通体绿锈,腔体横断面呈六边形,长甬无旋,中空与腔通。隧部叩击处加厚突起,饰阴刻卷云纹。于部弧缓近平,铣尖,口沿内侧加厚一圈。征部两侧均以流畅的阳线卷云纹构成简体兽面纹,长方大目突出,隙间饰连珠纹,并以其框边。
六边形腔之铙甚为少见,迄今仅在江苏江宁塘东村与我省新干大洋洲各出土一件。此件与新干大洋洲所出商代六边形腔铜铙类似,正鼓音与侧鼓音无明显差别,为单音铙。
叶脉纹圜底罐
西周(前11世纪-前771)
叶脉纹圜底罐,口径7.1厘米、腹径12.7厘米、高9.3厘米。1983年4月,下塘乡艾家刘家源出土。该罐为灰硬陶,敞口、束颈、扁鼓腹、圜凹底。颈部以下至底部满饰叶脉纹,口沿内侧有二处刻划符号。
原始青瓷平底杯
东周(前770-前221)
原始青瓷平底杯,口径12.5厘米、底径7.7厘米、高7.8厘米。1993年4月,双明镇五平头村狗槽岗土墩墓出土。该杯口大微敞,腹部渐收,至底部折收,平底。器形基本完整,口沿有磕损,内壁保留有清晰的泥条盘筑痕。
玉剑
春秋(前770-前476)
玉剑,残长 10.2厘米、宽3.45厘米,厚0.61厘米。1984年6月,双明镇窑山村土墩墓出土。玉剑呈黑色,间夹透光玉质,为一玉剑的前锋部分。剑体磨制精细,脊、从清晰,刃薄锋利。
玉剑珌
春秋(前770-前476)
玉剑珌[bì],宽4.2厘米、高2.02厘米、厚2.1厘米,重24克。1984年6月,双明镇窑山村土墩墓出土。玉剑珌呈紫褐色,合瓦状,两端面呈橄榄形,正视为梯形。顶面凿一长方形卯孔,供剑鞘尾端插入,剑珌属于剑鞘尾端的饰物。
春秋(前770-前476)
勾连云纹玉镦[duì],长10.1厘米、 直径2.24厘米,重84克 。1984年6月,双明镇窑山村土墩墓出土。玉镦呈灰褐间乳黄色,圆柱体,末端微收,顶端钻有一圆形卯孔,供器柄榫合,末端磨成三尖角。器表上半部阴刻纹饰两组,以双弦纹分隔,两双弦纹间满饰勾连云纹;其上为蕉叶纹,与末端三尖角相对应,内填勾连云纹。玉镦为玉矛类仪仗器持柄的底座。
春秋(前770-前476)
原始青瓷提梁盉,口径6.5、通高23.5厘米。1984年6月,双明镇窑山村土墩墓出土。盉小口,弧腹,平底,底附三蹄形足,弓形提梁。梁顶两侧有锯齿形棱脊,梁后附一小兽,腹中有穿,作系盉盖之用,盉盖遗缺,流残(残缺部分为石膏修复)。
兽首原始瓷鼎
春秋(前770-前476)
兽首原始瓷鼎,口径13.5厘米、高13厘米。1983年4月,双明镇窑山村土墩墓出土。该鼎为兽首三足圆鼎,附耳,浅腹,小平底,三蹄足。口沿一侧堆塑一大角怪兽(其中一只角残),角上印S形纹,面部突出,无五官刻划,对侧唇沿下附一小兽作攀援状,左右两侧附耳(一只耳残)。
春秋(前770-前476)
麻布纹双系陶盂,口径5.5厘米、底径5.9厘米、高5.8厘米。1984年6月,双明镇窑山村土墩墓出土。该陶盂为泥质灰硬陶,敛口鼓腹,平底微凹,器表布满麻布纹,弧肩对称附鼻形系,内壁垫窝清晰。
战国(前475-前221)
复合青铜剑,通长58厘米、通宽5.2厘米、剑身厚0.78厘米。1986年9月,320国道岩瑞镇包溪段出土。剑茎,圆首、椭圆茎,茎上凸箍两道,茎与剑身之间有格,剑身直而中间起脊,前部收腰;剑脊与剑刃用不同配比的青铜合金分次铸造,此为战国中期吴越复合青铜剑。
双翼铜箭镞,通长4.70厘米、通宽1.60厘米、厚0.85 厘米。1986年9月,320国道岩瑞镇包溪段出土。箭镞为双翼有銎(qióng )式,前锋呈三角形,中脊突起,双翼后掠有倒刺(倒刺有缺损);长銎中空,銎断面呈椭圆形,銎体中部脊右侧有一钉孔,疑为固定箭杆之用。
汉(前206-220)
带盖陶谷仓,口径12厘米、底径9.7厘米、通高20.5厘米。2001年4月,四股桥乡潭头村程家墩汉墓出土。该谷仓为罐形,侈口,平沿微折,丰肩,鼓腹下收,平底,器身拍印斜绳纹。带盖,盖上开三圆形小孔,中间饰一锥形钮。
汉代之始,陶仓开始逐渐增多,成为常见的随葬品。汉代先民有着“事死如事生”的丧葬观念,随葬陶仓,期望在另一个世界能够丰衣足食。
东晋(317-420)
青釉盘口唾壶,口径12.0厘米、底径13.3厘米、高12.5厘米。1990年3月,320国道十七都加油站工地,东晋墓出土。该唾壶盘口,束颈,圆扁腹,平底。壶身满施青釉,釉色青黄,透亮,釉层厚薄不均,有脱釉现象。
唾壶又称“唾盂”,“渣斗”,“唾器”,为古代贵族宴饮时盛放唾弃鱼骨或兽骨的容器。
唐(618-907)
青釉四系盘口壶,口径15.2厘米、底径12.6厘米、高33.6厘米。2011年10月,怀玉乡蒋家山唐墓腰坑出土。该壶盘口,束颈,溜肩,鼓腹向下渐收,平底。颈部竖贴两个对称的双复系,肩部横贴两个对称的单系,下饰一道弦纹。壶通体施青釉,肩部以下釉稀薄,底部无釉。
唐(618-907)
凸弦纹漆木碗,口径11.7厘米、底径6.5厘米、高4.9厘米。2011年10月,怀玉乡蒋家山墓葬出土。该型碗撇口,圆唇,弧腹向下渐收,圈足外撇。腹部饰一道凸弦纹,碗内光素无纹。木胎轻薄,外髹黑红漆,黑中微泛红,光彩照人。底部刻有“蒋盖”二字,有磨擦使用痕迹,说明该器物为日常生活用品,墓中出土此类碗2件,此外还有一件同型大碗,口径为15.3厘米。
唐(618-907)
敞口漆木盘,口径17.2厘米、底径12.5厘米、高3.1厘米。2011年10月,怀玉乡蒋家山唐墓出土。圆唇,敞口,弧腹,宽平底。光素无纹,木胎轻薄,外髹黑红漆,黑中微泛红,色彩光亮。底部刻有“蒋希”、“宗”字样,墓中出土此类漆木盘5件。
唐(618-907)
墩式漆木碗,口径16.7厘米、底径10.3厘米、高6.3厘米。2011年10月,怀玉乡蒋家山唐墓出土。碗直口,圆唇略尖,深腹,直腹下收,圈足。木胎轻薄,外髹黑红漆,黑中微泛红,光素无纹。底部刻有“法”字,该型碗仅此1件。
唐(618-907)
五格木尺,长24.3厘米、宽2.4厘米、厚0.6厘米。2011年10月,怀玉乡蒋家山唐墓出土。该尺为松木,尺面一半以竖线刻划为五等分,一等分代表一寸,余下光素,从长度看属唐代小尺。
唐继隋制,尺分大小尺,大尺一尺约合现在的九寸三分,即30.7厘米;小尺为24.5厘米。该木尺,长24.3厘米,误差为0.2厘米。即便不考虑木尺的脱水收缩,那也是相当精准的。唐小尺继承秦汉以来的古尺长度(变化较小),用于天文、音律等方面;大尺为官尺,用于日常。
北宋(960-1127)
箕形龙尾砚,长11.3厘米、宽7.5厘米,1986年岩瑞镇(原白云乡)大玉村北宋墓出土。砚为箕形带抄手,有盖,青灰色。砚边薄,外倾,一侧有破损,砚墙截面为倒三角形。砚身三面饰刻有圈点纹和变体莲花纹,砚盖浮雕一荷叶,四周饰有波浪纹。盖背有“婺水龙尾细砚子”浅刻行书款。
“婺水龙尾”是指砚石产地为婺源县龙尾山,婺源古时为安徽歙州府所辖,因此龙尾砚也被称作歙砚、或歙州砚、婺源砚。
北宋(960-1127)
涩胎宽口长颈壶,直径8.0厘米、底径5.6厘米、高13.5厘米,2004年玉山渎口窑窑址出土。壶宽口,口沿外翻成凸棱形,颈部长而直,嘴短而直(缺),溜肩,腹部外鼓,内凹足。腹部有凹弦纹。涩胎,铁灰色。器形带有典型的盛唐风格。
渎口窑以烧制日常生活用瓷为主,生活用瓷占出土器物的92.6%,主要有壶、碗、罐、盘、钵、盏、器盖、瓶、薰炉、扑满、碾轮等,其中壶、碗类最多。壶的种类最丰富,特色最鲜明,分直口壶、盘口壶、喇叭口壶、宽口壶、流口小壶等。釉色以青、酱釉为主,其中喇叭口壶、宽口壶的数量最多。
印入牌出铭铜牌
明(1368-1644)
印入牌出铭铜牌,长24.5厘米、宽7.3厘米。1984年临湖镇四甲村出土。铜牌形似石碑,牌头为圆弧形,牌身为长方形。牌头饰龙纹,二条蟠龙从上盘于两侧,龙头在下,尾部在上,相互交错,中间有一穿孔。牌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,一面为“印入牌出”,另一面为“印出牌入”。这件铜牌是古代官印管理制度的见证物。
青花福字墩式碗
明(1368-1644)
青花福字墩式碗,口径14.4厘米、底径6厘米、高6.5厘米。1990年6月,冰溪街道(原文成乡)上畈头明墓出土。该碗撇口,弧腹,圈足。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,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“福”字,“福”字包含幸福、福气、幸运之意。外壁口沿及下腹部分别饰有一道和两道弦纹,中间绘缠枝莲纹,纹饰写意,线条流畅,釉质肥润,呈卵青色,青花蓝中泛灰,积釉处有黑褐色铁锈斑。
卵白釉敞口碟
明(1368-1644)
卵白釉敞口碟,口径7.2厘米、底径3.4厘米、高2.6厘米。1990年6月,冰溪街道(原文成乡)上畈头明墓出土。碟敞口,浅弧腹,矮圈足,器身内外施卵白釉,釉色白中微泛青。
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在青白瓷生产的基础上创烧的一种新品种,因釉色似鹅蛋,呈现白中微泛青的色调而得名。明初民窑仍有烧制。
白釉撇口碟
明(1368-1644)
白釉撇口碟,口径14.4厘米、底径8厘米、高3.7厘米。1990年6月,冰溪街道(原文成乡)上畈头明墓出土。碟撇口,浅弧腹,圈足,底足外敛内收,足端斜削。胎质细腻,内外施白釉,底足有釉,釉色光莹,通体开片。
青花犀牛望月纹碟
明(1368-1644)
青花犀牛望月纹碟,口径13.5厘米、底径7.8厘米、高2.5厘米。1990年6月,冰溪街道(原文成乡)上畈头明墓出土。碟撇口,浅弧腹,矮圈足,釉底,底部有火石红。器身内外施白釉,釉色白中泛青,呈卵青色。口沿施酱釉,碟内青花双圈内绘一跪卧的犀牛回头望月的纹饰,笔触潇洒,风格豪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