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三阳开泰釉长颈瓶,口径4㎝,底径6.2㎝,高16.3㎝。直口,长颈,圈足较高,足端无釉。口沿一圈露白,瓶身有细小开片,釉色主要由红黑两种色釉组成,颈部以红色为主,红色较浅,腹部以黑色为主,红色与黑色之间以淡淡的青绿色过渡。
窑变釉,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。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,经氧化或还原作用,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。窑变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。最初,窑中出现窑变曾被视为不祥,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,往往被砸碎。明代时,人们还是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,因此窑变被认为是“怪胎”,统统销毁。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出来的窑变釉瓷也是多被捣毁。随着人们对窑变釉认识的深入,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。到了清代,尤其是清雍正、乾隆时期,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,甚至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。清代生产的窑变釉,虽入火使釉流淌,颜色变化任其自然,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,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,较好的控制火候,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。窑变釉因其形态极美,或如灿烂云霞,或如春花秋云,或如大海怒涛,或如万马奔腾,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