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展览||玉山县科举历史文化展

2022-06-14 13:45:00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前言

     

     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,从隋代开始至清末结束历经1300年,它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。玉山,钟灵毓秀,人杰地灵,素有“才子乡”“博士县”之美誉。自宋迄清,可查考的进士有139人,南宋状元汪应辰是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。玉山崇文重教风气浓厚,学宫书院遗迹尚存,义学私塾遍布乡野,考棚建筑保存完整。玉山科举文化遗存丰富,玉山考棚是全国仅存的童生试县试场所。

     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发挥博物馆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,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科举历史文化,我馆特推出线上展览——玉山县科举历史文化展。展览展示我县文保单位2处,科举历史文化的馆藏文物23件(套),有碑刻、书法、文具等,以期带给观众一次科举历史文化大餐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1、玉山考棚

     玉山考棚位于玉山县城十字街,乾隆五十七年(1792),知县丁如玉始建,后坍塌。道光十八年(1838),知县张兼山发动全县乡绅捐款,在原址上重建。咸丰年间遭兵燹,板壁、号榭、几案尽毁。同治六年(1867),知县王大枚设善后工程局修葺如故。1944年以后,玉山临时中学、简易师范学校和卫生学校先后迁此办学。1970年,创办玉山县轴承厂时,厂务办公室设在考棚,后为职工宿舍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占地2800平方米,建筑1600平方米。青砖灰瓦马头墙,形制古朴规整,由四栋单层建筑合围而成。南面为大门,北面为公堂,都是坐北朝南,各有五开间。大门和公堂之间是两栋号舍,东西相向(与大门、公堂竖向排列),各有二十五开间,南端各有一茅房。号舍与大门间有一庭院相隔,两栋号舍之间是一条长75米、宽3米用青石、卵石铺墁的甬道。甬道南端原有一座石构门楼——龙门,因倒塌后至今未知原有式样而尚未恢复。

     考棚是明清时期各府州县所设的童生试考场。据《钦定大清会典事例》,考棚设有公堂和考案。童试所用考案为长条桌、长条凳,前后左右相距各二尺,上置一界尺、一净器,案脚用长竹编结相连,以防移动,案上贴座位号。分东西制作座号签,准备花名册,必须册对签号,签对案号。考生在敞开的考场面北而坐,不像乡试那样一人一间。公堂内左边设两案,放置出题书籍。堂的东西壁各备出题长柄牌六面,以便考试时书写题目,高举以供考生观看。公堂为主持考试的知县和收卷阅卷等人的办公场所。

     童生试三年两考,每次考试要经过县试、府试、院试三个阶段。县试是童生试的第一阶段,一般在二月举行,考前一个月张贴告示,其考试童生要在考前向所属县署礼房报名,并当堂亲自填写姓名、年龄、籍贯和三代已仕未仕等相关履历,并取具同考五人之互相保结,或具有本县的禀生担保,而且需身家清白,没有冒籍、匿丧、顶替等项不良记录之人。县试一般考五场,每场只考一天,黎明前点名入场,限即日交卷,不准给蜡烛。考试时,除发试卷外,另附空白草稿纸数页。童生书写时,正、草稿要全,且文字必须相符。交卷后,试卷弥封。笔墨和伙食由考生自备,考生按卷面钤印的座位号入座,随将大门仪门封锁。堂上击云板,试场立即肃静。差役执题目牌在甬道上往来行走,使考生看清题目。考试过程中,有兵丁严密监视,如有移席、换卷、丢纸、说话、顾盼等,一经发现,即行查究。巳时,二门上击鼓三声,允许饮茶水、上茅厕一次;未时,大门外击鼓三声,堂上巡绰官击云板三声,高呼:“快誊真!”申时,大门外再次击鼓,堂上击云板,不论是否誊完都必须交卷。交卷时,考生将卷面写有本人姓名的浮签揭下,记明座号。受卷官每收一卷发一牌,积至30人,开门放人。

     县试内容,正场要求写八股文两篇(四书文、五经文各一题),五言六韵排律诗一首。文章要句读,字数不超过七百。四书指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四部儒家经典,五经指《易经》《诗经》《书经》《礼经》《春秋左氏传》。有的县署也采取县官面试考生的作法,要求考生讲解若干段儒家经书。

     清代考上秀才(相当于高考考取大学)的平均年龄为24岁。生员是一种终身的资格,也是士子在科举生涯中获得的第一级身份。府州县学每届录取的固定名额即学额,各地学额大体按文风高下、钱粮丁口多寡核定。明代,玉山列为大学,岁科文武童生取进20名,明末,土寇猖狂,至清初余孽未熄,加以耿精忠谋逆煽乱,应试者寥寥,玉山改为小学,学额减为8名。雍正三年(1725),经王秉翰、王应焕等生员联名提议,玉山为中学,学额20名(生员12名、武生8名)。清后期,为筹集军费,增广了学额。同治三年(1864),玉山学额经两次增广,增加了文武永远学额各5名。


 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玉山考棚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号舍、甬道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门 屋

 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公 堂



图片


玉山考棚考试模拟场景

2、端明书院

      端明书院为元代创立,书院原建于南宋状元汪应辰故居遗址(现文苑学校对面)之上,因汪应辰曾任端明殿学士,故称“端明书院”。后书院几经废立,现存书院位于玉山县冰溪镇殿口村,清同治六年(1867),玉山县令孙庆恒利用职员梁以拔及其子侄所捐家塾改建而成。

      现址端明书院共有四栋建筑,依次为朱子祠、前厅、中厅、讲堂和厢房等。抗日战争时,书院念慈堂等毁于战火。现书院仅存前厅、西厢房和后面的朱子祠,前厅面朝东北,悬山顶,五开间,面积181.64平方米。西厢房紧挨前厅西墙建筑,悬山顶,五开间,面积193.80平方米。朱子祠位于前厅南约70米处,朝东北,悬山顶,七开间带转厢,前有漏花窗围墙,面积450.64平方米。现存建筑总面积826.08平方米,占地总面积6992平方米。端明书院是玉山县迄今仅存的一处书院,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
图片


3、吉水县丞厅记碑拓片

 

图片


     《吉水县丞厅记》碑文是绍兴十九年(1149)汪应辰在任袁州通判时,为其舅子——吉水县丞喻仲远撰写的。厅记碑文的篆体书法出自汪应辰哥哥汪涓之手。碑文一面为篆书阴刻,一面为楷书阴刻,两碑额(标题)都为篆书阳刻,保存基本完整,字迹大多清晰。碑文主要是汪应辰的撰文,此外还有后人的加叙。文中汪应辰以吉水县丞厅的兴建和使用为载体,来讴歌喻仲远的廉洁奉公、勤政为民。厅记正文的落款“左承议郎添差通判袁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事汪应辰记,左迪功郎吉州左司理参军汪涓书”。汪涓,字养源,汪应辰的二兄,绍兴时期进士,官至中书舍人。乾道五年(1169年),汪应辰任吏部尚书时,兄弟俩同朝为官,于乾道六年(1170年)去世。当时,也就是写这篇文章之际,兄弟二人都在江南西路为官,一个在袁州(宜春),一个在吉州(吉安),汪应辰的官职比汪涓更高。宋代官员在元丰改制后,头衔有二个,即官和职。官衔表明其资历等级,五品以上为大夫,六品以下为郎,科目出身的人加左字,无出身的加右字,这是表明身份不可缺少的。所以左承议郎是汪应辰的官衔,为从七品,袁州通判是他的实职。通判是“通判州事”或“知事通判”的简称,在知府(州)下掌管粮运、农田、水利和诉讼等事项,既是州郡官的副职,又起了汉代的监御史和督邮的双重监察作用,可以说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。同样,左迪功郎是汪涓的官衔,为从九品,吉州左司理参军是他的实职,掌管刑、讼、审等事项。  

4、宋故侍讲修史礼部侍郎开国詹公圹志       



图片


图片

        这通石碑为我县南宋进士詹文杓墓志,墓志中提到其四世祖为詹叔美,詹叔美的两个哥哥,詹叔善、詹叔羲都是进士。詹文杓的季父(小叔)詹九渊也是进士。这一通墓志,共涉及我县南宋进士4人。

        詹文杓(1199-1268),南宋端平乙未科(1235)进士,字衡父。自幼聪慧,深受叔父詹九渊器重,16岁入中央官学,24岁中进士。累官至礼部侍郎、宝章阁侍制,授朝奉大夫、封玉山县开国男。

        詹叔善,南宋绍兴戊辰科(1148)进士 ,字继道,奉议郎、诸王宫大小学教授,以文章著名于时,其堂兄弟叔宁、叔逈、叔沄都是进士。

        詹叔羲,叔善弟,南宋绍兴乙卯科(1135)进士(与汪应辰同科),又中博学宏词科,字仲和,荆南府教授,著《拙斎文集》二十卷、《拙斎诗集》五卷、《狂夫论》六卷。  

        詹九渊,南宋嘉定丁丑科(1217)进士 ,刑部侍郎,朝议大夫。


    5、明代圣旨碑



图片
图片




图片





图片



图片


图片




      
这三通碑分别为“皇帝玉音”碑、“皇帝勅”碑和“皇帝勅命”碑,原碑立于李宽墓前,碑中记载了李宽从会试中式到进士唱名,再从历官到荣归故里的荣耀经历。“皇帝玉音”碑,上半部字迹比较清晰,下半部尤其左侧残缺严重。碑文有三部分,第一部分是“皇帝玉音”,即皇帝的言语。这段言论是弘治六年(1493年),孝宗皇帝在癸丑科的殿试中出的一道试策题。第二部分是“进士题名记”,刻于“皇帝玉音”的下方。此记为荣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刘健奉勅撰写。记述了弘治六年(1493年),会试中式的贡士,从殿试到进士唱名,再到恩荣宴、赏赉、太学题名记的过程,并对国家开科取士,简拔人才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。“进士题名记”原碑文立于北京国子监。


     “皇帝勅”碑文原有三部分,位于“皇帝勅”下方的那部分字迹模糊且残缺严重,现在可辨识的仅两部分。第一部分为“皇帝勅”,刻于碑阳;第二部分为李宽的自叙,刻于碑阴。“皇帝勅”,即皇帝赐给李宽的三道勅书。第一道勅的字迹大部分磨损,第二、三道勅的字迹比较清晰。

     李宽(1456-),明弘治乙酉(1489)科举人,癸丑(1493)科进士,列二甲第四十名。官至四川按察司副使。


6、明故敕封孺人夏母郑氏墓志铭碑

  


图片


图片




图片


图片



      明故敕封孺人夏母郑氏墓志铭碑,是我县明代进士夏子阳母亲的墓志,志文写于万历二十五年(1597)二月十一日,由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刘文卿记,夏子阳书。时夏子阳任绍兴府推官,志文有记述夏子阳家庭情况,弟夏子泰,妹德姑、靖姑。夏子阳夫人为王氏,有三个儿子,九州(庠生)、九¨、九河(举人)。


      夏子阳(1552-1610),明万历壬午(1582)科举人,己丑(1589)科进士,字鹤田,明代名臣。初授绍兴府推官,政绩卓著,升为兵科右给事中,万历三十一年(1603)被任命为出使琉球国正使,三十四年(1606)夏赴琉球册封中山王尚宁。册封典礼后,他驻使馆数月,拒绝丰盛招待与送礼,令琉球官民佩服。日本遣使称“贺新王”,夏子阳布置严防,并以明朝天使身份接见,凸显大国风度,使其不敢妄动。十一月回朝,赐一品服,升太常寺卿(三品)。著《鹤田集》,中有名篇《琉球录》。


7、清任祖母刘孺人墓志铭碑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图片




图片

图片


      任祖母刘孺人墓志铭碑,原墓志铭由刘孺人的曾孙婿王树潘撰文。任廷槐从小听闻曾祖母的淑行,成年后在伯父家寻得墓志铭原稿,于同治十三年(1874)秋书碑,并镶嵌于任氏宗祠墙壁中。

      任廷槐:清道光丙午科(1834)举人,咸丰癸丑科(1853)进士,翰林院庶吉士,字午亭,曾任湖北省来凤、靳水县知县,加同知衔。同治版《玉山县志》的总修之一,光绪年间,曾任怀玉书院山长。

      王树藩:清嘉庆辛酉科(1801)举人,字屏宇、介亭,未仕,以授徒为业,著有《北游草》。

8、清洪嘉與行书纸本四屏条

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

      清洪嘉與行书纸本四屏条,是洪嘉與写给“厚斋”大人的,内容摘自《圣教序》。

      洪嘉(1864—1921),清光绪庚寅(1890)进士,改翰林院庶吉士。字贞一,号苕溪、晓卿,散馆后任吏部主事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)任广东南雄知州,因父丧回乡丁忧。工书法,楷书宗法唐人,行书醉心于黄山谷。所作行书,纵横奇倔,凝炼有力,气韵生动。洪嘉與居官时,遇事憨直敢言,不避权贵;退居后,则致力教育富民移风事业。他兴实业,办学堂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以翰林声望在张家花园(今玉山一中)领衔创办了高等小学,兼任堂长。他还资助怀玉、端明两书院及信州中学办学,并组建了带有职业学校性质的亲民学堂,对儿童实行“课读教识”,在玉山教育史上留下了名垂青史的一页。


9清同治豆青釉瓷盘

 


图片



      盘里外均施豆青釉,底部圈足内施白釉,中有青花书“同泰”二字。盘内凿字十列,为“詹世甲墓志”。

    詹世甲(1786-1867),字申锡、号申山(一字启南、号奎垣),道光乙酉科(1825)举人,大挑一等分发延长县知县,后改奉新县教谕。


10、清咸丰刻本王作元乡试硃卷

 


图片



图片


 


     清咸丰刻本王作元乡试硃卷,是王作元中举后刻的硃卷,刻硃卷既是为教育子弟,也是一种荣耀。硃卷的体例,先是本人的姓名籍贯和家族史,后是考中的名次和主考官名衔,最后是考试的答案及考官评语。考试为三篇文章加一首诗,王作元的三篇文章《徒义崇德也》、《序事所以辩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》、《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》,诗《赋得十月先开岭上梅》。

    王作元(1825-),清咸丰已未科(1859)举人,中式第一百零七名,字復初、乾斎。会试多次落地,后大挑得一等,分发任知县。


11、清林毓贤“静以入则”行书八言对联

 

图片


     这副行书八言对联,上联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”,右上角钤引首章白文“竹楼”,落款“岁在己亥辛夏之月”。下联“入则笃行出则友贤”,落款“竹楼林毓贤时年八十有四”下钤二方印章,一白文“林毓贤印”另一朱文“远侯”。书于清道光十九年(1839),时林毓贤八十四岁,洒片银桔色笺。

     林毓贤(1756-),字远候,号竹楼,嘉庆癸酉(1813)科岁贡生,道光十五年(1835)由岁贡应当年乡试,得副榜以年逾八十恩赏举人。居家授徒四十年,著有《周易增参》六卷。


12、清陈树森“正气善人”行书七言对联

 


图片



     这副行书七言对联,上联“正气所根为道义”,落款“明临先生正字”。下联“善人之室若芝兰”,落款“陈蕉雪”,无印章。洒片银红粉笺。

     陈树森,号焦雪,清道光丙申(1836)科岁贡生,幼年失怙(父亲),家贫苦读,16岁便教孩童启蒙,挣钱养家。江南名士石兰台主讲端明书院时,一见器之,提携他到书院学习。后专攻诗词古文,兼精书法,真、草、隶、篆各擅其妙。江西学使潘芝轩先生见其所书“钟灵桥碑”,称其笔力遒劲。翁心存先生见其诗,以名士视之。光绪年间,被广信知府聘为怀玉书院主讲,极为诸生所推重,著有《不自是斎诗文稿》。


13、清姚玉辉行书录古文纸本轴

 


图片



    姚玉辉:号心泉,清道光甲辰(1844)科岁贡生。父姚国相,有孝行,工书法友。

14、清吴华逵楷书七言诗纸本

 


图片



      楷书录古诗文一首,钤引首章朱文“月下云洲”,落款“可仪”下钤二方印章,一白文“吴华逵印”,一朱文“渐鸿”。

     吴华逵,字渐鸿,号可仪,道光庚戌(1850)科岁贡生,擅长书法。


15、清光绪刻本俞赞辰恩贡卷

 


图片



图片


 

     清光绪刻本俞赞辰恩贡卷,俞赞辰考中恩贡后刻的恩贡卷恩贡卷体例仿乡试硃卷。考贡生为二篇文章和一首诗。俞赞辰的二篇文章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》《我有嘉实鼓瑟吹笙》,诗《赋得荷净纳凉时》。

     俞赞辰(1834-),字大谟,号禹门,清光绪庚寅(1890)科恩贡生。


16、清董诚行书录古文四屏条

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
    这套四屏条书于清同治十年(1871)二月十八日,第四联落款处受赠人信息缺失。

     董诚:字信芳、一亭,县庠生,生性孝友,善楷书。

17、清道光十五年郑鏻行书纸本四屏条

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
    这套四屏条书于道光十五年(1835),布局紧凑,笔力遒劲,以草书笔法入行书,笔势连贯,潇洒飘逸。

     郑鏻,字铁崖,号湖边居士。县增生,工书法,尤善画兰竹。待人温厚,书画为时人推重,求书画者送的笺幅堆满了书架。虽然家贫,但是给人写字却不计笔资。嗜酒,常醉酒挥毫,靡不精妙。年近七十无疾而终


18、清揭绳祖行书选录圣教序纸本小

图片

     这幅小品是揭绳祖临写《圣教序》的习作,落款“克斋临圣教序于狮江”,狮江指的是江西铅山,此书以中锋入笔,字形虽稍长,但分间布白,整齐严谨,拙中带秀,古雅平和。

    揭绳祖,生于清道光十七年(1837年),字象贤,号克斋,江西广丰人。工书法,尤善行书,宗法晋唐,而略参黄庭坚、米芾,时人称善。


     19、 清陆润庠行书纸本立轴

图片

       行书内容为“《楚辞》尚神理,汉赋尚事实。然汉赋之最上者,机括必从《楚辞》得来书为”,是陆润庠所书清代文学评论家刘熙载《艺概》中的一段话,但原文并没有“书为”两个字,为陆润庠后加。落款“西园尊兄大人雅属,凤石陆润庠”,下钤二方印章,一方为白文“陆润庠印”,一方为朱文“凤石”印。书法笔力劲峭,清雅秀润。

      陆润庠(1841—1915),字凤石,号云洒、固叟,元和(今江苏苏州)人。同治十三年(1874)状元,授翰林院修撰,掌修国史。曾屡次出任乡试考官,历任山东学政、国子监祭酒。母亲病重时乞假归养,在苏州老家设立了商务局,创办了苏纶纱厂和苏经纱厂,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重入仕途,后任工部尚书、吏部尚书,官至太子太保、体仁阁大学士、东阁大学士。他擅长书法,尤精行楷,意近欧阳询、虞世南笔法。

20、清徐郙行书纸本立

图片


     行书内容为“予观夫巴陵胜状,在洞庭一湖。衔远山,吞长江,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;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”,是徐郙所书北宋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的一段文字,落款“西园尊兄大人正,颂阁徐郙”。下钤二方印章,一方为白文“徐郙之印”,另一方为朱文“颂阁”印。书法结体宽绰沉稳,点画华滋遒劲,撇捺舒展自如。

     徐郙(1836-1907),字寿蘅,号颂阁,江苏嘉定(今上海嘉定)人。同治元年(1862)状元,与康熙状元王敬铭,乾隆状元秦大成并称“嘉定三状元”。官至礼部尚书,拜协办大学士,世称“徐相国”。擅长诗词、绘画,尤精书法。其书法从帖学入手,兼学魏碑,并受嘉道以来金石学的影响。所作行书笔势生动,洒脱流畅;隶书方圆相济,沉稳劲健;楷书侧入正收、方正典雅。

21、清黄思永行书七言诗纸本立


图片


     行书内容为黄思永所书储光羲《同武平一员外游湖五首时武贬金坛令》五首七言绝句中的最后一首,“花潭竹屿傍幽蹊,画楫浮空入夜溪。芰荷覆水船难进,歌舞留人月易低。录储光羲同金坛令武平一游湖诗一绝”。落款“西园尊兄大人雅正,慎之黄思永”。下钤二方印章,一方为白文“黄思永印”,一方为朱文“慎之”印。此书字体娟秀,行书中参有楷意,端庄中含有秀气。

     黄思永(1842—1914),字慎之,号亦瓢。本籍安徽徽州,寄籍江宁(今南京)。光绪六年(1880)状元,历任翰林院修撰、右春坊中允、侍读学士、国子监祭酒等职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清政府设立农工商部,特聘他和张謇为顾问,时人称为“商部两状元”。他是近代的改革大家,是中国兴办债券股票的第一人,也是收集整理甲骨文的第一人。他工书法,精小楷,唐法晋韵,兼擅其胜,名重当时

22、宋代箕形龙尾歙

图片


图片

     箕形、带抄手龙尾砚,砚身三面饰有圈点纹和变体莲花纹,砚盖雕一荷叶,四周饰有波浪纹。歙砚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,产于安徽省歙县,尤以婺源县龙尾山出产的龙尾石品质最佳。

23、民国富贵当头魁星点斗图罗纹

图片


图片


     圆形罗纹砚,砚盖上雕刻有“魁星点斗”图案和“富贵当头”字样,“魁星点斗”是古时对高中科举状元的美称,魁星作为赐科试第一的神灵,被人们尊称为文运之神,传说魁星是个才子,曾连中三元,却因貌丑惊吓了皇后被乱棍逐出皇宫,愤而跳入东海,玉皇深悯其人,赐朱笔一支,命其掌管人间科举文运。“魁星点斗”和“富贵当头”,表达了人们希望在科举入仕中一举夺魁,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。罗纹砚产自玉山县怀玉山之东童坊乡千村际塘坑至米坑一带,因石质纹理似丝罗而得名,罗纹砚结构缜密,纹若水波,石面光泽,呵气成汗,具有发沫细快,久磨无粉杂入墨中,贮水不涸等特点,深受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。

24、民国刻古文字铜墨扁


图片




图片


     带盖扁形铜壶,这是古代用来贮藏墨水的文房专用器具。壶身上刻有"更甲汉壶""啻爵铭字”“大康二年”等古文字。

25、明五子登科铭铜

图片


图片



     镜钮上铸有铭文“湖洲薛载阳自造”,为湖州制造。镜座外有上下左右对称的四个方框,框内铸“五子登科”楷书铭文,外饰一道凸弦纹,近缘处一圈下凹,镜体厚重。

     此镜镜背面铸“五子登科”铭文,“登科”是考试及第之意,也是封建社会鼓吹“学而优则仕”所要达到的目的。而民间传说中的“五子登科”又别称“五子高升”,指的是后周窦禹钧教子有方,他的五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的故事。在传统社会,金榜题名是头等大喜事,意味着“鲤鱼”跃进了“龙门”。一家有一个高中就已经很荣耀了,五个儿子都高中简直是天大的喜事。难怪窦禹均会被人羡慕不已,他家五子登科的事才会逐渐演变成一个典故,一个吉语,时常为后人所引用并广为流传。

 结束语

     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,其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化考试。在中国长期的读书至上和官本位思想影响下,人们对科举的正式考试——乡试、会试、殿试耳熟能详,对科举的预备考试童生试知之甚少。 虽然县试在明清时期是童生试的最基础考试,士子曾趋之若鹜,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它已渐行渐远。玉山考棚作为科举制度的见证物完整地保存下来,为研究清代童生县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,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价值。有关科举历史文化的实物很多,本次展览选取部分展示,就是想通过展览,唤醒人们对科举文化的记忆,更好地传承科举历史文化。


0.166404s